B体育作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频接触的传媒行业,从“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云与端”,走向了“智与境”B体育。面向“万物互联”的未来,各级媒体正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从而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正如当年互联网技术一样,人工智能技术对世界的改变既全面又深刻,某些方面甚至引发颠覆性的变革。
就传媒领域而言,生成式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应用,让人与信息实现了更精准的匹配。人工智能技术为新闻内容的生产、分发、呈现等带来新的变化。
生成式AI作为一种“强智能体”,在新闻活动中已有一定的“主体性人格”。此前,新闻活动的主体是一个个“人”。即便是今日头条推出的“张小明”(xiaomingbot)、腾讯推出的“Dreamwriter”、每日经济新闻推出的“每经小强”等新闻机器人,其背后的真正主体仍然是人。
而生成式AI进入新闻传播活动各环节之后,这一切发生了变化。新浪微博新上线的“明星AI情感伴聊”服务,在用户向明星专属AI助手发送私信并授权使用该功能后,AI助手就可以模仿明星的聊天方式和风格进行自动回复。随着聊天的不断深入,用户会发现,这些AI助手在交互中越来越主动,会自行引入新的话题,会提供意想不到的额外精准信息,甚至还会持续发出苏格拉底式的追问,避免用户对交流失去兴趣。AI助手还具有一定的社交智能,能根据其所定位的角色、个体信息和个性化需求来定制功能,增强其可信度、类人性、互动性,从而使AI从“工具”发展成为“伙伴”。
AI的拟人化,更是将外貌和情感状态等人类的特质赋予有靓丽外表的数字人分身上。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全员加速中2023”,首创国内虚实结合模拟世界“加速之城”,通过技术实现内容的数字孪生。节目嘉宾化身“加速队员”,通过数字人分身在虚拟世界中挑战节目任务。算力与云渲染平台、影视数智人等硬核技术支撑,让媒体原有叙事模式、生产流程、商业模式均发生巨大变化。
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灵境”,让虚拟现实世界由现实世界的补充变成了一个“平行世界”,也让“新人类”开始向“灵境”迁移,成为“两栖”物种B体育。
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6年5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2017年7月)、《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2019年3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23年7月)等政策文件先后发布,指明了人工智能在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数字经济新业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2018年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2]202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
[3]在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发起《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这些都为推进传媒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能力越来越强。
2022年11月,美国AI研究实验室OpenAI发布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以强大的文字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迅速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爆款产品。“ChatGPT”可根据聊天的上下文展开互动,完成编写文案、代码、邮件、视频脚本等任务。2023年3月发布的“GPT-4”,在图片阅读方面增强了判断能力。
在国内,有百度“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通义千问”、腾讯“混元”、360智脑、华为“盘古”、科大讯飞“星火认知”、抖音“云雀”等。这些AI平台,在文本生成、音频生成、视频生成、跨模态生成中推出了许多创新功能。
如何运用好人工智能、媒体信息模型、决策模型等数字技术,成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B体育,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决策式/分析式AI(Discriminant/Analytical AI),已运用到内容推荐、内容审核、人脸识别、精准广告推送等领域;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已运用到大批量内容生产之中,由AI助手根据创意辅助制作内容并进行产品分发,甚至直接根据用户需求生成个性化定制内容,提供解决方案。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PGC数据(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UGC数据(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AIGC数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等的全网汇聚。通过精准的搜索引擎、分析引擎和可视化组件,媒体能快速完成新闻线索、热点报告等融媒体产品的自动化采集。
集录音、转写、翻译技能于一体的智能语音笔,能快速实现采访音频识别;能实时锁定人物、多人智能识别、自动匹配人物信息、支持实时录制回传的5G采访眼镜,能实现海量资料抓取分析;集合了定位系统、视觉识别、图像跟踪等技术,能实现精准跟随拍摄的智能无人机,能实现素材同步自动处理;支持全息异地同屏的虚拟访谈室,能支持交互式直播……人工智能技术,解放了媒体人的“手”“脚”“眼”“耳”“脑”,使之成为“十项全能”的全媒体“战士”。
人工智能技术助推媒体内容生产逐步向高质、高效、高产的方向发展。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对媒体的内容生产流程进行重构,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各环节的人员设置体系被逐步打破,部分岗位弱化甚至消失。
在新闻生产环节,智能创作平台以“知识服务+AI”的方式,为记者、编辑提供更多的知识辅助与支撑;写作机器人、AI创作助手等技术应用,能完成字幕生成、画质自动修复、横竖屏一键转换、文本图片转视频等一系列工作任务;AIGC新闻、无记者新闻、对话新闻、辟谣新闻等新的新闻样态,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如新华社继推出“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后,又推出全国首个AIGC驱动的“元卯”元宇宙系统,包含数字人、元魔方、积木AIGC视频生产系统、临境线下魔方互动空间等;人民日报推出“创作大脑”平台,还与百度飞桨、文心一格等合作,通过AI生成视频《AI描绘未来中国》等;央视网AIGC人工智能编辑部,推出智能海报、智慧媒资等服务。
新闻机器人和AI主播也让记者从简单消息报道中解放出来。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冠’察两会”节目中,“AI王冠”作为控场主持人B体育,表达清晰、手势自如,展现了AI超仿主播在新闻生产环节的优势。
在新闻分发环节,决定“谁来上头条”的“把关人”角色,越来越多地由人工智能来决定;今日头条等客户端还运用算法、数据挖掘以及机器学习等技术,根据用户画像来推荐感兴趣的文章,实现“千人千面”精准推荐。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催生了全新的新闻数据智库。在信息处理场景下,媒体能提供各种技术接口整合的图像搜索、智能录入、口碑分析、内容分类等信息服务解决方案。2023年9月,人民网人民数据打造的第一家全国性的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基于人民云和人民链,打通数据确权、数据授权、数据流通交易的全流程。
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资源获取和应用能力,它成为继搜索引擎、网络浏览器等互联网入口之后的“新入口”,形成全新的“人-人”“人-机”“机-机”交往关系,并直接影响新闻信息的获取和消费行为。用户开始习惯通过智能耳机、车载智能电台等了解第一手新闻资讯;不少媒体上线聊天机器人、实体机器人等,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多场景的智慧服务。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还推动媒体从“物理性媒介”向“心理性媒介”过渡,用户在新闻接收环节的特定场景中,形成情感依赖、情感替代、情感补偿等心理机制。
如“封面新闻”推出“小封机器人”,支持与用户智能聊天,并在聊天中不断推送用户感兴趣的新闻;长沙晚报在其融媒体“中央厨房”,推出集接待、解说、采访、直播、聊天、办事、安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闻机器人“镰刀妹”,并同步在“掌上长沙”上线智能语音小助手,能根据用户语音指令,自动推送并朗读新闻,回答相关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内容识别分类、文本内容检测、恶意图片审核、涉及敏感词库、图像反黄比对等项目,能以较高的效率、较低的成本,通过内容理解助力媒体环境净化。价值提升方面,构建可审查、监控和追溯的可信赖人工智能技术,使媒体治理更迅速、更高效、更精准、更全面;自主迭代方面,建立基于AI风险等级的检测评估体系,实现从“静态被动”的条块管理到“动态主动”的智能化媒体运行系统的转型与变革;全域融合方面,打造多维度内容理解的人工智能平台,逐步将语音媒体、车载媒体、户外媒体等纳入监管,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实现鉴黄识别、广告识别和违法违规行为识别等多种功能。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和认知革命,为新闻传播厘定了全新范式,但也带来了“大模型幻觉”出现、内容虚假、版权侵权、隐私泄露、数据安全保护不够、信息鸿沟扩大等一系列问题。
有必要将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助力媒体向智能化转型,从而构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探索媒体融合的更多创新范式。
基于编辑人员日常的内容生产业务场景,设计一个热点新闻智能服务平台,辅助编辑人员进行内容生产,以人机结合的方式提高内容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在传统的内容生产及发布流程进行深度的信息化改造,不断积淀历史数据资产,为媒体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综合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优势和技术优势,让智能化内容生产全面服务于新闻宣传;依托政务融媒体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智能媒体矩阵;完善媒体内容智能审核机制,推进智能媒体巡查系统、智能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进媒体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打通媒体智能服务平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的共享机制,发挥媒体公信力强、资讯更新及时快捷等优势,通过“AI+人力”的方式,快速整合媒体和政府各业务系统信息资源,收录政民互动类数据、公开类数据、政务服务类数据和海量媒体数据,形成标准统一、应用共享的智能问答平台,并后续推动政府、行业、平台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介入,持续提升相关“答案”的精准性、可信度和实用价值。
借力媒体智能机器人推动媒体的IP化运营。媒体智能机器人、媒体虚拟主播等,将成为媒体重点打造的全新产品。利用媒体智能机器人的算法能力,可推出“高考志愿助手”“AI相亲会”“打卡网红地”等一系列线上服务场景;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借助眼动仪追踪、肢体交互等手段,实现产品活体化、展示空间扩张化、营销内容道具化等,重构广告推荐与展现方式,使用户与广告的互动更加精准快捷;基于医院、银行、公共服务大厅、百货店、酒店、展厅等不同应用场景,推出语音咨询问答、虚拟人服务等一系列服务项目,并借助移动行走控制终端,进行导航、指引、巡视、监控等一系列操作;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上线城市LBS智能导引系统等,与各街道、社区合作,自动将媒体用户咨询引导到媒体智能机器人,了解办事流程,完成办事项目;可上线数字主播,将其应用到虚拟访谈、线上直播以及展会、论坛等活动之中。
如果将媒体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我们需要的媒体未来应具备完善的“自我更新”机制。它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支撑,具备自主洞察、自主构建的全方位能力,并具备更敏捷的响应速度、更精准的检测能力、更高效的协作机制、更智能的决策水平。基于人工智能的“媒体大脑”,将有效处理各类数据和信息,实现媒体海量历史数据与创新应用场景的信息流共享、运算和传递,从而打通应用场景的前端收集、数据处理的中端系统和信息整合、传播的终端平台。以数字基建赋能媒体平台的新活力,以数字经济盘活媒体运营的新动能,以数字科技塑造媒体治理的新模式,将成为“未来媒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的收入来源将变得更加多元。增强式移动媒体(视频、音乐、游戏),移动广告营销,家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沉浸式媒体(AR、VR、云游戏等),新新媒体(自动驾驶汽车娱乐、3D全息技术展示、触觉装备等),将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瞄准“Z世代”“云世代”“智世代”等年轻群体的需要,构建新的人工智能社群网络,促使新的圈层形成、裂变,在数字藏品、“文娱元宇宙”等方面催生新的运营模式。
打造智联网将成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全新产业路径。智慧媒体产业将依托智慧城市的中枢,在数据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对媒体数据进行管理、储存、集成、分析,生成公共信息共享、公众数据服务体系,同时进行数字孪生推演,为各级政府部门决策参考提供平台服务;在现有“三网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物联网、无线宽带网、卫星网等,打通地面监测和无人机遥感、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建立全面覆盖、集约共享、即时智能的一体化泛在感知媒体监测网络,为各类媒体智能应用提供视频、数据、位置、环境等信息B体育,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信息底座”;面向空间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等,构建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多应用智能平台,使之成为支撑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融合创新工具,成为带动文化传媒创意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核心驱动终端。
(作者洪孟春系长沙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彭培成系长沙晚报社“山水洲城记”全媒体工作室主任,刘先根长沙晚报社高级编辑)
[1]习.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OL].人民网,2018年10月31日,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5).
[3]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央习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3-4-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