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今年初,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的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引爆全球。回首过去一年,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不断冲击着我们对科技和未来的认知。面对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专家们再度呼吁尽快开启教育变革,学校则在反复权衡该防范还是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老师陷入课堂变还是不变的两难,家长更是迷茫无措——在不远的将来,知识甚至技能都将唾手可得,很多职业眼看着要消失,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怎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使其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
在教育界,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也开始思考,人工智能对今天的教育是否能产生本质上的冲击?它可以解决困扰整个社会的教育困局吗?以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在“术”的层面,答案恐怕是不能;但在“道”的层面B体育,的确有新的希望。
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家长,所以我和很多家长有同样的困惑:我知道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但在育儿的过程中,同样绕不开升学、大学名校文凭的“诱惑”。那么,如何在两者中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当我们去关注一些“成功者”的案例时就会发现,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最努力的那一批,大部分人的成功,固然有很多幸运的成分,但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共性——想要成功,兴趣和擅长是必要的条件。
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没有兴趣,就缺少了长期学习的底层逻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很多孩子钢琴考到10级之后就不再追求音乐造诣,很多学生时代的学科竞赛金牌获得者最后也没有成为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如果兴趣不是他们的第一动力,那么探究也往往会因为各种其它原因而止步。
遗憾的是,当下的教育忽视的正是对学生个体兴趣点的支持,而要求学生面对自己并不感兴趣、也不擅长的学科开展深入探究学习。很多学生看不到考试之外的广阔天地,但是当他们毕业之后进入真实世界时,又发现自己比较“擅长”的应试规则已全然不适用,在工作场景中,很多事情要从头开始。不少年轻人步入社会以后,对自己真正的长处和短板一无所知,在经历一些茫然、挫败后,很容易就此“躺平”。
筛选并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水平,中小学校首先应该从评价机制上进行改革,从单一的分数评价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进一步,我们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要知道,ChatGPT已经来了,更多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将到来,它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随着科技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技术将颠覆教育的说法由来已久,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不过,“狼”一直没来!
虽然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本质上只是拥有了一个极其庞大的、人类迄今为止积累的信息库,通过将这些信息重新整合而给出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讲,它目前还只是一个更高效的工具。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B体育,更高效的工具也许会带来更残酷的竞争,落实在学生的考试和分数上,也许就是抬高平均分B体育,把原本正态分布的成绩曲线变成“蘑菇云”。要知道,有了可汗学院这样全免费的教育系统,教育不公平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更大范围的改善;曾经非常火爆的基于录播课的“翻转课堂”,也没有推动大规模教育模式变革的实现。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往往并不是教育先发展、推动了新科技的诞生和社会进步。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是科技的突破带动了经济发展,最后教育才跟进。科技很可能难以解决教育的困境,因为科技有科技自己的“打算”。
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科技的进步是穿越历史周期的,且技术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正反馈加速的过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快。如同刘慈欣在《三体》里所写到的,技术爆炸的过程不可逆转地在发生。技术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元到多元。
技术与人类,一直是一种共生关系。仔细审视历史,会发现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源于一门新技术的出现。我们最常探讨的,是关于科技如何更安全地为人所用,但最近的一组数据让我有了新的思考。有学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平均智商在下降。约1970年前,人类的平均智商在持续上升;1970年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人类的智商竟然在逐渐下降。如果这一切属实的话,那么,科技正在削弱人类的能力,因为它本身很可能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当通用人工智能成熟时,也许就是科技这种新的文明,借由人类的智慧孕育,以物理实体的形态诞生于世的时刻。我们面临的议题也不再是如何使用科技,而是如何与新的文明形式共存。在此过程中,人类也会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B体育。比如,随着技术的加速迭代,“人的意义”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讨论。
马克斯·韦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曾经有过关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探讨,他认为,现代社会都在工具理性的道路上狂奔,只比更高更快更强。可以说,这种影响延续至今,直至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价值理性有了战胜工具理性的可能。当发现汽车比我们跑得快的时候,人类就会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跑?跑步还有其他意义吗?不断反思中,或许可以找到突破“内卷”困境的新途径。
仅从工具和手段的角度,人工智能不一定能很快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但从文明更替的角度,我们确实有机会、也必须重新建立社会的价值和评价体系。此时此刻,一线的教育者可以做什么?不是急于预测未来并随之改变,而是回归,回归文明的恒定价值。
科技并非唯一不受影响一直发展的领域,还有更稳定的哲学领域。人类的哲学思考从未停止,至今,哲学领域的经典命题依旧在被不断讨论。为什么哲学问题具有恒定价值?因为它回应的是宇宙留给人类文明的终极课题,包含如何理解宇宙、理解生命的意义,也理解文明本身。学生们应了解如何沟通合作,用最原始的好奇心去应对这个“新文明”的到来。
如何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我们要变成会提问的那个人。事实上,任何时候,好问题永远比答案更加重要。如果所有的学校都花一些时间鼓励甚至要求孩子们把他们内心好奇的问题提出来,对于未来开启教育改革有积极的价值。
其实,很多孩子都能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天上为什么要有星星?宇宙是什么形成的?宇宙的外头又是什么、外头的外头又是什么?在我所任教的筑桥小学,学校从2017年建校起就设立了“好奇来信”制度,这是面向所有一年级学生的一门选修课B体育。一年级每个班级门口都放了一个信箱,专门用来接收孩子们的问题,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话题在课上讨论。经过几次迭代,如今,全校师生都在持续参与这个项目,学生之间也能相互解答疑惑,还能对学校生活提出建议。
当每个成年人都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都曾经是一个哲学家。很多问题,我们在儿童时都曾经问过,但是因为“无用”,也无人关心,我们就不再思考了。现在,我们在学校里还坚持开设“儿童哲学课”,这也是一门必修课,讨论儿童的哲学话题。比如,我们会启迪孩子思考,如果你拥有了隐身魔法、且没有人发现你,你是选择要去做好事,还是去搞一些恶作剧;做一个好人是为了未来有好的回报,还是一种“应该”;对于每天都在改变的自己,到底是什么让你跟别人不一样,有了自己的独特性;你能不能够为你的天性负责……每一节儿童哲学课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都吵成一团,没有一个统一答案,这恰恰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而今,如果要回应人工智能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自己,思考是我们最应该坚守的。意识到世界是复杂的、多样的,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与他人不同”不一定是可怕的,而是珍贵的;生活不是考试题,一定会有完美正确的答案。这些对孩子们形成可以与人工智能合作、内心强大安宁的思维模式有莫大的帮助。
(郑腾飞,作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上海浦东新区民办筑桥实验小学校长)